图录号/艺术家:

李可染 1984年作 春牧图 立轴

图录号:262
拍卖信息
拍品名称:
李可染 1984年作 春牧图 立轴
图录号:
262
年代:
艺术家:
李可染
材质:
设色纸本
作品分类:
尺寸:
69×46cm
估价:
开通VIP查看价格
成交价:
RMB:开通VIP查看价格

HK:452526
USD:59734 GBP:0 EUR:0

拍卖公司:
北京翰海
拍卖会名称:
北京翰海 2007秋季拍卖会
专场名称:
中国近现代书画II 总成交额:5100.816 万元 成交率:71%
拍卖时间:
2007年12月15日
备注:
声 明:
附李小可先生鉴定证书
可贵者胆 所要者魂
—李可染的中国画变革
李可染(1907—1989),江苏徐州人,是我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之一,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里程碑。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、中国画研究院院长。
童年时,李可染便酷爱绘画。13岁时拜乡贤钱食芝先生学习传统山水画,16岁进入上海私立美术专门学校学习,18岁时任教于徐州艺术专门学校。1929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院研究部,受林风眠先生和法籍教授克罗多的指导,专攻素描和油画,并自修国画和美术史论。1931年后,以满腔爱国热情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。1935年,以一幅大写意的《钟馗》参加“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”(1937年4月1日至23日,南京中央美术陈列馆),受到各位评委的好评。1938年,参加由周恩来领导、郭沫若主持的国民党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,先后在武汉、长沙、重庆等地绘制大量抗日救亡宣传画。1942年,李可染恢复了对中国画的研究,提出对传统“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,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”。这一时期,他1943年,应徐悲鸿之聘为重庆国立艺专讲师。这一时期,他创作了大量水墨人物画、山水和牛,兼作素描、水彩。其写意人物画造型质朴,笔简意足,笔墨质量极高,代表作有《水墨钟馗》《观画图》《铁拐李》《牧牛图》等。其山水画或习石涛、八大,格调冷逸,多用淡墨,有一种空灵飘逸之气,如《松下观瀑图》;或大写意的纵放的泼墨山水画,如《放鹤亭》等。1946年,应徐悲鸿之聘为国立北平艺专中国画系副教授,并先后拜齐白石、黄宾虹为师,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创作研究。他从齐白石处学到注重内力,以慢笔为特色的笔墨,从黄宾虹处学习积墨法。
新中国成立后,面对着中国画将被取消的危险,李可染发表了《论中国画的改造》,开始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。而这一革新便是从写生开始的。1954年,他首先到江、浙、皖写生,直接面对真山真水直接创作,创作了《家家都在画屏中》《雨亦奇》《苏州拙政园》等作品。当年秋天于北海举行的李可染、张仃、罗铭写生联展,引起了国画界的震惊。革新派欢呼支持,保守派摇头否定。李可染刻了两方印章作为回答:“可贵者胆”“所要者魂”。1956年,他又到江、浙、川、陕写生,创作了《无锡梅园》《嘉定大佛》《夕照略阳城》《鲁迅故乡绍兴城》等作品。这些作品融合素描及传统中国的观察与表现技法,笔墨层次更加丰富,注意到局部和整体的关系, 并且初步确立了“李家山水”的范式。其中,《鲁迅故乡绍兴城》可谓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旷世之作,在一般人眼中只可画一角的城市,被李可染用画大山水的“高远”法画出了全景,绍兴古城被悬挂起来了。这种新奇的构图是经过了高度夸张而加工的结果。1957的访德写生,他有机会观摩了伦勃朗的一批原作,借鉴其明暗法来统一画面的色调,并从中得到启发,来解决中国画在展厅里看上去显得画面“散、花、乱”的问题。他创作的《魏玛大桥》《德国磨房》《麦森教堂》等代表作,达到其写生探索的高峰。 1959年,他又到桂林、阳朔写生。总之,50年代的写生活动,使他找到了改造传统山水画的途径。
60年代初期,李可染的绘画艺术进入成熟期,他基本停止了集中的写生活动,由对景写生转入画室创作,“以一炼十”,在过去十年中积累的写生素材的基础上进行创作,尽量把写实描绘变为抒情性的写意表现,他的绘画创作已进入了自由、充分地抒发性灵、表达出审美理想的境界。《人在万点梅花中》《谐趣园》《万山红遍》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。正当他革新中国画的实践如火如荼之际,风云突变,十年浩劫,被迫停笔。但李可染并没有消沉。他通过书法作基本功练习,勤奋不辍。
1971年,在周恩来同志的亲自安排下,李可染回到北京,为各大饭店作画,创作了许多大画,如《韶山》《井冈山》等。由于这些作品都带有“政治性”的背景,他的创作受到一定的束缚,画得比较拘谨,他虽力图将过黑画面变得明亮漂亮,在1974年的“批黑画”运动中,被人指责为“江山如此多黑”,使年近七旬的他由于精神高度紧张而一度患病失语。但这一时期李可染创作的一些小画,如《山村飞瀑》《山顶梯田》等却单纯而又灵动,达到完美境界。
1977年,粉碎四人帮之后,年过古稀的李可染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自由,他的艺术创作进入了更理想、更完美的时期,直到1989年辞世,12年间,他创作了一生中最精彩的作品。如《清漓天下景》《蜀山春雨图》《黄山烟云》《春雨江南图》《水墨山水》《巍巍万重山》等。在这些作品中,他克服了因层层积墨而使画面出现的“板、刻、结”的弊病,更多地引入了自由纵放的泼墨法,“信手涂抹,竟能苍劲腴润,腕底生辉”,发挥出中国画笔墨表现的极致,从而完成了自己对中国山水画的改革的使命。
总之,在探索山水画现代风格的潮流中,李可染以他独特的写生方式重新发现了自然美。他将追求出世的传统山水画,转换为入世厚生的现代山水画;将萧索荒寒转换为深秀壮丽,在对自然的描绘中融入了对人类创造力的颂扬。李可染以“可贵者胆,所要者魂”的追求,致力于创造深邃浑厚、充满生机,富于时代和人文气息的山水意象。他始终恪守着中国山水画的特质,以开放的心态,兼收并蓄,赋予了传统笔墨语言新的质量和意蕴。
除了山水画和人物画之外,李可染早在40年代重庆时期,便热衷于画牛,四十余年间,创作了数百件精品,从1947年的《牧牛图》、1948年的《双牛图》到1964年的《归牧图》,再到1985年的《九牛图》和1988年的《斗牛图》,这些作品用笔豪放,用意精微,这类作品可以单独成为一大系列,有着难以估量的艺术价值,它们直接反射了画家美好的精神境界和过人的艺术才华,虽点墨片纸皆为世人所宝之。他为何如此钟情于为牛传神呢?他曾在《九牛图》中细述原由:“牛也力大无穷,俯首孺子而不逞强;终生劳瘁,事农而不居功;纯良温驯,足不踏空;皮毛骨角,无不有用;形容无华,气宇轩宏。吾崇(其)性,爱其形,故屡屡不倦写之。”他甚至把自己的画室命名为“师牛堂”,可见他把牛作为自己的良师益友,画牛也便是给师友写肖像。因此,王鲁湘先生甚至说:“如果说山是李可染的神殿,牛就是李可染的神。”
扫描二维码
手机浏览本页
回到
顶部

客服电话: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

©2005-2018 zhuoke.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