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录号/艺术家:

白玉瑞兽(十件)

图录号:1649
拍卖信息
拍品名称:
白玉瑞兽(十件)
图录号:
1649
年代:
艺术家:
--
材质:
(十件)
作品分类:
尺寸:
估价:
开通VIP查看价格
成交价:
RMB:开通VIP查看价格

HK:4126316
USD:522667 GBP:0 EUR:0

拍卖公司:
北京翰海
拍卖会名称:
北京翰海 2008春季拍卖会
专场名称:
华玉天宝 紫东堂藏玉 总成交额:2047.696 万元 成交率:47%
拍卖时间:
2008年5月9日
备注:
声 明:
神灵动物,自古即为人们所尊崇宝爱,更认其有护卫之功能。古之天子亦认为,自身有天神庇佑,灵兽拱卫。古代宫殿、寺庙、有所谓「五脊六兽」(正栋以五兽,垂栋以六兽排列)亦源于此。而玉雕作品自古即多有引用,以求其神力,作为庇护。十兽之中,角端明福祸,貀兽能伏波,貔貅镇山林,獬豸辨忠奸,辟邪除群凶,麒麟言仁义,符拔趋福吉,天禄启灵聪,天狗伺警戒,神尘保平安,各有其灵,各主其事,殊为难得。
1649-1
白玉天狗
清乾隆
长9cm 宽4.7cm 高7.5cm
赏析
天狗,神兽名,山海经,中山经曰:「阴山有兽焉,其形如虎,其首如狗而白,其音橊橊。(橊音同留),可以御凶」。相传魑、魅、魍、魉、闻其声而惊走。君王出巡之行宫常设此像。本器开脸下刀较深,五官鲜明,使得面部刻划栩栩如生,戒备之心,溢于言表。如虎形的身躯,壮硕饱满,显得孔武有力。背上小兽跳跃欢腾,似因有大兽作为靠山,而不将邪魔歪道放入眼中。
解说
本器刀工犀利而灵巧,五官的阴线,翻转的枝梗花叶,刀刀都说明了作者运刀的熟娴。构图舒展,布局紧凑,使全器展现端庄宏伟的气势。
1649-2
白玉四不像
清乾隆
长9.3cm 宽6.2cm 高7cm
赏析
宋元时期常有圆雕动物,或马头羊须,身为骆驼,或羊首骆驼身,足部则有似爪足,亦有鹿、马之蹄足,因其各部位均似是而非,故曰「四不像」(参阅周南泉着,古玉动物与神异兽第289、290页)。然竹亭杂记曰:「麈(音同主),即四不像」吉林通志曰:「项下有肉囊,形如繁缨,大者千余斤」。相传囊内有异宝体发异香,奸邪妖魔嗅其香而远遁,古之君王后宫御苑中常设此像。此兽身躯斜倚,体态安祥适意,表情沉稳静谧,予人不疾不徐,雍容大度之感。胸前肉囊硕大,一如其传说之神性,可想而见,邪魔外道亦都远遁避之。
解说
本器未琢其它纹饰,仅在背上趴一小兽,然兽须及各处毛发的作工,甚为细腻精密。小兽背脊及胸囊脊线,直挺有力,而兽身斜倚的身段亦甚自然生动,显现落落大方的神态。
1649-3
白玉獬豸
清中期
长11.4cm 宽4.5cm 高4.3cm
赏析
「后汉书」舆服志曰:「獬豸,神羊,能辨曲直,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」。张揖曰:「獬豸似鹿,一角,人君刑罚得中,则生于朝庭,主触不直者」。古之御史载,獬豸冠以为表征,君王临朝断事亦置獬豸为伴。此兽大眼圆睁,神情肃穆,聚精会神,状若深思,似正欲辨忠奸。面部表情刻划传神,将獬豸这种神灵动物的特征表露无遗。全身筋肌,若隐若现,蹄底略微外敞,显出力度。体形修长而结实,展现矫健之姿。扇形的尾毛起承转合,深具飘动感,背部的沁斑,更衬托出典雅的韵味。
解说
本器刀工浑厚苍劲。略有明代的味道。全器未琢太多纹饰,身上肌肉略微压地后,以打磨法收工,隐隐约约,甚为生动。
1649-4
白玉麒麟
清中期
长8.8cm 宽3.5cm 高6.2cm
赏析
汉许慎说文:「麒麟,仁兽也」。段玉注云:「状如麋,一角,载肉,设武备而不为害,所以为仁也」诗经曰:「有足者宜踶,有额者宜抵,有角者宜触,惟麟不然,是其仁也」广雅云:「步行中规距,不践生虫,不折草木,不入陷阱,不进罗网,明王动静,有仪则见」。麒麟送经,其经为天书(亦作河图洛书)。意喻天命所归,故老相传,见之天下太平,「君王宫殿前之两侧,常设置其像」。(引述中国玉器全集第五集320页)麒麟面容安祥,口吐祥云,云上托住经书,再负于背。身形殷实敦厚,披鳞载甲,双足前撑显出力道与动感,颇有既威武而又沉隐内敛之气势。
解说
本器下刀俐落爽朗,不拖泥带水,云纹层层叠叠,云气袅绕。尾毛及身上鳞甲,细密规整,口中云丝及龙须以镂空法制成,更添立体层次。头上双角系有飘巾,隐含「高中」之意,甚是特殊。全器刀工,构图亦为清中时期之风格,实为圆雕动物中之精品。
1649-5
白玉符祓
清中期
长8.8cm 宽6.7cm 高5.1cm
赏析
符祓,祥瑞之兽也,后汉书班超传「月氏贡符祓,狮子」。汉书、西域传注:「桃祓,一名符祓,似鹿,一角者或为天禄,二角者或为辟邪」。灵芝者,又称瑞芝、瑞草,每于帝王行仁德之政时产出。此兽头顶灵芝角,口中又衔灵芝,祥瑞至极。身上停一蝙蝠,双翅开展,飞于云端上,以蝠同符音,点明此兽来历。兽身壮硕丰满,体形富态,似将满身福气降临人间,相传古时君王于喜庆大典上常设之。
解说
刀工笃实,运转流畅,由浅至高的云纹极具立体感。高浮雕的蝙蝠,双翅刻意打漥并呈弧面,表现出飞舞的动感。身躯未琢纹饰,成胚后以打磨完工,磨工精到,丰腴的体态,表露无遗,应为清中时期较为典雅的圆雕 对象。
1649-6
白玉貔貅
清中期
长7.8cm 宽6.8cm 高4.3cm
赏析
广韵云:「貔貅猛兽也」。草木疏云:「貔貅似虎亦似熊,辽东人谓之白罴」。史记五帝纪:「教熊罴:貔貅、貙虎,与炎帝战于板泉之野」。礼曰:「前有摰兽,则载貔貅」。可知貔貅为一极勇猛之神兽。晋书、熊远传:「远上疏云:今顺天下之心,命貔貅之士鸣 前驱」亦以貔貅喻勇猛之军队。相传古之君王巡天下,若行山路则以貔貅为前引。此兽开脸甚为威猛,神情剽悍,目现精光,张口露齿,低声咆哮,身躯伏趴面部微昂,显得混身是劲,如蓄势待发之状。脸部刻画细腻生动,于灵动中显出霸气,器形圆实饱满予人沉稳之感。
解说
刀工精湛讲究,运转流畅,于威猛中不失端庄美感,细部处理谨慎得宜。如口中之牙,极为精致细腻。
1649-7
白玉貀兽
清中期
长8cm 宽6cm 厚3.5cm
赏析
貀(音同咄)。临海志曰:「貀兽,身如虎形、头似狗,出东海水中」相传性善水,时救人于危溺中,古之君王出巡天下,若行水路,则佩此兽以趋吉避凶。本器开脸祥和安宁,以管钻钻出圆凸的双眼,更显神采奕奕,云纹斜刀坡度较大,表现出云气袅绕的层次感。而底部的水波纹顺畅自然,呈漩涡状,亦显出水流激烈的动感。全器静中生动,动静两宜。
解说
运刀朴实,劲力犹存,有明代苍劲古拙的遗风。包浆纯厚滋润,器形质朴大方,细观整体风格及各处刀法,应为清中期,至为少见的作品。另明清时期,其它材质的器物,如瓷、铜、竹等,常有海中八宝的构图,俗称“海八怪”其上有状如狗者,即为貀兽。唯在玉雕动物的件品中,甚为稀少罕见,益见弥足珍贵。
1649-8
白玉天禄
清早期
长9cm 宽4.8cm 高3.7cm
赏析
符瑞志曰:「天禄亦作天鹿,纯灵之兽也,集四方纯灵之气,开天地至圣之聪」艺文类聚,瑞应图载:「天鹿者纯善之兽,道备则百鹿现,王者明惠及下则见。」相传古之君王,于大朝时常设之。此兽口衔灵芝,身披火云纹,眼露慧光,静伏于地,予人安宁祥和之感。玉质细腻包浆厚实,温润的光泽,益增古雅之韵味。
解说
本器刀工浑圆古拙,虽不似乾隆时期细致讲究,却另有一番朴实之风味。运刀简练、干脆,有明代写意之余韵,应为清早期较有味道的作品。
1649-9
白玉辟邪
清中期
长8.5cm 宽6.7cm 高4.5cm
赏析
顾名思义,凶神恶煞,妖魔奸邪,皆远而避之。古籍「十册记」云:「聚窟册有辟邪、天禄」急就篇云:「射鬾、辟邪除群凶」。颜师古注云:「射鬾。辟邪皆神兽名」君王神殿前,常用辟邪为像,「唐代都城长安(今西安市)大明宫遗址即曾出土,应为镇宅之用」(引述古玉简史,第三册167页)。此兽浓眉大眼,瞪目怒视,翘唇露齿剑拔弩张,倦伏于地状极威猛,似正警告远方群邪,勿越雷池一步。口中所衔牡丹,花叶茂盛,转折自然顺畅,有迎风飘动之感,在紧张的气氛中,又有着气定神闲,胸有成竹的把握。器型端正硕大,浑圆结实,更显沉稳而具威仪。
解说
本器花叶的搭配,于威猛中增添几许热闹,刀工转折力度甚大,略微“烤皮”(古代的一种加色方式)以增玉色变化。从整体构图风格及刀工来看,应为清中时期的佳作。
1649-10
白玉角端
清中期
长7.3cm 宽5.8cm 高4cm
赏析
角端亦称为甪(音同路)端,「后满书」鲜卑传:「角端似牛,以角为弓称角端弓」又郭璞注:「角端似猪,角在鼻上,可作弓」宋书「符瑞志」曰:「角端日行一万八千里,通晓四方之夷语,明方外幽远之事」。清王仕桢「陇西余关」曰:「角端不伤人,唯食虎豹」,「据传能将天下事,与福祸吉凶送达君王,为古代君王宝座两侧,不可或缺之装饰神兽」。(引述自中国玉器全集,第六册358页)。以整块子料随型雕琢,表情沉静威猛,双目圆睁,双唇紧抿,体态曲卧自然生动,口中紧衔灵芝,似正自远方归来,欲献宝物。强劲的气势,于勇猛的表情中,自然流露而出。
解说
刀工流利顺畅,肌理圆润饱满,体态自然协调,背脊作成凸棱状,张显力度。毛发均细致工整,头上螺旋状的独角颇为传神,亦更添整体神韵。从造型、风格及各处工法观察,应为清中期较为少见的圆雕物。
扫描二维码
手机浏览本页
回到
顶部

客服电话: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

©2005-2018 zhuoke.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