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录号/艺术家:

十一世纪 释迦牟尼

图录号:3294
拍卖信息
拍品名称:
十一世纪 释迦牟尼
图录号:
3294
年代:
十一世纪
艺术家:
--
材质:
作品分类:
尺寸:
高27cm
估价:
开通VIP查看价格
拍卖公司:
北京翰海
拍卖会名称:
北京翰海 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
专场名称:
上善若水-宗教造像精萃 成交额:7302.40万元 成交率:76.92%
拍卖时间:
2009年11月9日
备注:
声 明:
尼泊尔或西藏
复合红铜合金局部彩绘 单体浇铸
这件雕塑把释迦牟尼佛表现得格外英俊。铸胎厚重,并具有巧克力色合金的特征——这两个要素表明它是用被称为dzha—ksim的复合合金来铸造的。佛结金刚跏趺坐,后背非常平坦,原像座已不存。他的头部继承了印度笈多时期那种厚下唇、高发卷的做法,只是头发涂成蓝色,这标志着它曾在西藏开过光。眉毛、鹰钩鼻、垂视的双眸与精妙的身体比例让人联想起尼泊尔梨车毗时期(译注:约400-750)的范本,不过肉髻之上有个表示髻珠的圆形尖顶,这个特征开始出现则是在十世纪的尼泊尔佛像中(见巴勒:《诺顿·西蒙收集品——喜马拉雅与西藏的艺术》,2003年版,页78-79,图47)。袈裟上通过刻划来表现衣褶,边缘用三条细细的织物褶襞加以强调。袈裟绕双腿形成优美的皱褶,作触地印的右手象征佛成道的时刻,左手结禅定印。
这件雕塑令人联想到一组五方佛作品,诺顿·西蒙收集品中的阿閦佛以及巴黎吉美博物馆藏阿弥陀佛、不空成就佛和宝生佛(见巴勒上书及冯·施罗德:《印度与西藏的铜造像》,1981年,图87b)。一件类似的弥勒佛像被推断为十七世纪的西藏作品,很显然是西藏模仿梨车毗时期雕塑的作品(韦尔登与凯茜:《西藏雕塑遗产——悲心道收集品中的佛教艺术》,2000年版,页120上图版27“弥勒”)。这件雕塑的面部显然非常符合梨车毗时期的审美要求,但是根据巴勒的研究,珠宝严顶的做法始见于十世纪,正好在梨车毗王朝之后。加德满都的尼泊尔塑匠中流行使用红铜合金并鎏金,而这里使用的合金的色泽和质感与之并不相同。相反,在西藏找得到深褐色的合金。这是一种红铜与其它七种金属组成的合金,也拼写作dznye-kshim或是zi-ksim / zi-khyim。该术语指的是一种古代印度的合金,后来西藏把它用在铸造上。其中除了红铜与微量的金、银、汞、锌、锡而外,还含有一定比例的铅(关于dznye-ksim / zi-ksim,参见扎雅活佛:《西藏宗教艺术》,1977年版,页51-52;以及罗勃:〈西藏和喜马拉雅地区的雕塑金属——历史、传统与现代运用〉,《藏学通报》1981年,页33-44)。据说,悉勃野/雅砻王朝时期的拉萨就使用了这种合金,但未见样品传世;而从仁钦桑布(958-1055)的时代开始它再次投入使用。根据巴勒的研究成果,用衣缘的三道褶来表现袈裟体量的手法为吉美和诺顿·西蒙藏佛组像所独有,而它在这件释迦牟尼像上也同样得到运用;这并不代表这些雕塑是十七世纪的西藏仿作。考虑到此身释迦牟尼像使用的合金材料、袈裟的造型特点以及它与梨车毗时期审美标准的紧密关系,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表明,这件雕塑是十一世纪时尼泊尔艺术家在西藏铸造的,当时梨车毗风格元素在加德满都河谷仍得到传承并传入西藏,而藏地的供养者们对于zi-ksim合金的敬仰,使它们应用于杰出的艺术家之手。
(艾米·海勒撰文
廖旸译)
本拍卖会其他拍卖专场
扫描二维码
手机浏览本页
回到
顶部

客服电话: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

©2005-2018 zhuoke.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-1